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
大连“11·03”疫情传播,当地政府在总结会上就提到,这次疫情教训极为深刻,是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典型。据媒体披露的调查结果,这是一起因冷链企业违法犯罪、隐瞒真相,相关机构营私舞弊、敷衍塞责,监管人员严重失职失责,由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感染食品有限公司首站定点冷库员工,进而传入社会引发的重大疫情扩散事件。此次事件之后,全国多地地方政府组织专班,高度重视,不断持续排查、加强监管,做出对冷链行业市场进行定期检测、消杀、溯源等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保障,确保疫情不从冷链端口输入。在唐山市,3月23日起就宣布暂停采购进口冷链食品,全面暂停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在生产、流通领域的销售行为。然而全局来看,在其它很多城市,进口冷链作为基础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它不能停,它在补充市场供给,调节市场价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家常吃的牛肉、鸡爪、猪肚、猪脚等,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欧洲进口。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提出新要求,加大冷链物流监管仓建设,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冷链产品要做到正向可溯源,逆向可追踪。除此之外,冷链物流也面临着配送延误、成本激增、运力折损等现实考验。疫情下不少地区管控措施升级,首先是港口和跨区域运输的冷链物流配送。进口冷链食品堵在港口,因疫情人手不足,排队通关,集中监管仓消杀等,拉长了货运时间。
还有省际、城际防疫卡点“逢车必检”,导致工厂生产的货品难以及时到仓,冷链出仓配送困难重重。冷链物流车辆和驾驶员随时面临排队检查、无法下站、到站劝返等诸多临时状况,订单积压、配送延误难以避免。其次是激增的冷链物流履约成本,随着近期国内外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冷链物流航运、车辆运输等运营成本激增,再是各地受疫情管控措施导致的车辆装载率下降、配送时长增加等,以及驾驶员24/48小时核酸检测、车辆劝返、人员隔离等,都导致冷链物流整体履约成本激增。最后是冷链物流运力折损严重。本轮疫情多点散发,各地区的防疫通行政策也不尽相同,冷链司机因近期配送目的地和途经区域出现突发疫情,而导致行程码带星、健康码变黄甚至是就地集中隔离等情况时常发生,因此导致的运力折损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努力做好抗疫保供的同时,冷链企业也面临重重困难,只为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