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分类

分类:

25种疫苗在未经批准的温度条件下被非法分发给医疗机构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世界卫生组织 ( WHO, 2018)报告说,接种疫苗每年可以防止 2 到 300 万人死亡。据估计,疫苗接种导致九种疾病的死亡率平均降低了 97.8%(Ventola,2016)。然而,近年来,不少与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使许多接受者处于危险之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印度尼西亚,2005 年和 2016 年因生产假冒脊髓灰质炎疫苗导致脊髓灰质炎暴发。在菲律宾,超过 730,000 名 9 岁以上儿童接种了赛诺菲巴斯德 2017 年生产的登革热疫苗,但这些疫苗可能对以前没有感染过的人有害。在国内,2018年长生生物科技公司违反儿童疫苗生产标准,伪造生产记录,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在澳大利亚,2019 年在悉尼的一家诊所发现疫苗储存不当或过期,导致 在这里接种疫苗的 3000 名患者不得不再次接种疫苗。
 
    与其他常见药物不同,疫苗是独特的药物,对温度非常敏感。当疫苗暴露在适当范围之外的温度下时,其效力会降低(WHO,2015)。也就是说,疫苗变得无用了。因此,为了保持其质量,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应持续保持在其确定的温度范围内。缺乏适当的疫苗储存和运输温度是许多国家限制全面和公平免疫的常见因素之一(Brison & LeTallec,2017 年))。我们将非冷链定义为公司不使用冷链或使用冷链但不符合标准。疫苗行业一些小气的公司会使用非冷链来储存或运输疫苗。例如,2016年,中国至少有24个省份的医疗机构自2011年以来被查出25种疫苗在未经批准的温度条件下被非法分发给医疗机构,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800万美元。
返回列表